佳宁健康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热点资讯 >

热点资讯

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合肥经验

2023-05-19热点资讯admin 131
通过扶持企业融资,创新“基金+项目”“基金+产业”“基金+基地”等资本筹建方式,搭建资本项目对接渠道和资源平台,并形成一套国有投资入股,战略投资者跟进,资本市场定向增

张桅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合肥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前十强,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二十,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迈上新征程,总结合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经验,对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创新保驾护航,构建创新“引力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制度创新是引导与激发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是创新政策导向。以改善政策引导、转换体制机制为重点,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制定把创新放在核心地位的政策,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名片,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二是政府领投运作。创新投融资模式、资金运作方式,在战新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市场配置资源相互补位的作用。通过扶持企业融资,创新“基金+项目”“基金+产业”“基金+基地”等资本筹建方式,搭建资本项目对接渠道和资源平台,并形成一套国有投资入股,战略投资者跟进,资本市场定向增发,国有资本退出并循环再投资的完整模式,实现资金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双赢。三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通过制定吸引、集聚创新资源的保障措施和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引导创新活动高效、健康地开展。组建国内一流科创社区“中安创谷”,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搭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桥梁,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创新制度体系。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培育创新“动力场”。创新发展具有两种模式:第一种通过引进和模仿外部先进技术驱动经济增长,这种驱动模式属于被动型,具有外生性、不可持续性;第二种通过自主创新所形成的先进技术驱动经济增长,这种创新驱动模式属于主动型,具有内生性、可持续性。我国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实现第二种创新发展模式,依靠原始创新或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合肥推动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一是发挥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利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科技创新平台,聚焦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环境、先进制造等科学领域发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发挥科学中心在科创领域的引领作用。二是发挥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聚焦前沿技术的大学及科研院所通过科学家与企业家对接、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实现从科学发现到成果落地的有效链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让尖端技术从实验室落地到实现产业化,带动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不断推动应用科学的发展。三是发挥高等院校的育才作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一流高校,充分发挥科教育人优势,实施人才优先战略,选拔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

产业创新赋能增势,布局创新“竞技场”。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开发出革命性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可以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一是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确立“工业立市”的发展路径之后,合肥积极推进本土家电产业知名品牌创新。通过合资品牌深入融合、新增品牌迅速成长的发展模式,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机,吸引了一大批知名家电企业入驻,使家电产业成为合肥第一个千亿产业,合肥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基地。实现了合肥家电产业由“制造”向“智造”的蝶变。布局战略新兴产业。二是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城市应急安全产业、智能终端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形成“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三是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创建首个国家级AI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构建科产城融合的创新生态“科大硅谷”。通过创新管理运营组织架构、创新全球资源汇聚链接机制、创新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人才集聚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措施,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形成产业发展高地。

未来,要充分发挥科教和产业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